吨的认识课件优秀7篇-尊龙凯时ag旗舰
只有当教师真正熟悉了教材内容,吃透了其中的难点、重点,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吨的认识课件》,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吨的认识课件 篇一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现实 活动设计 第一学段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28
对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而言,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好玩的,而且他们在上学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数学的生活经验,如排队、数数、和爸爸妈妈一块买东西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数学、学习数学,使他们及时形成正确的、系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帮助第一学段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由于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这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根本途径之一。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课始,教师直接在黑板上板书“角”,问学生:“你们认识它吗?能在身边找一找、摸一摸吗?”随后教师指名学生上台,让学生边摸边说感受,如“有一个尖尖点”“两条边是平平的、直直的”等。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渐渐明晰:原来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尖尖点的是角。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将自己找到的角‘请’到黑板上吗?”……这样教学,使学生通过找、摸等活动,对角有了初步的感知,明晰角的特征:原来角有大有小,边也有长短之分。从上述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根据生活常识描述“角”是什么样的,但却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认识,积累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在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没有亲身体验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观察生活实际场景,也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或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许科勤老师执教“吨的认识”一课,就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所学知识。“吨”是一个感觉很重的单位,虽然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但生活中1吨到底有多重,他们对这个印象非常模糊,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许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重量的体验,精心创设有效的情境――“小马虎逛动物园,记下一些动物的体重却没有单位”,唤醒学生对“克”“千克”等相关旧知的回忆。接着,许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体验与认识1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先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使学生获得直接体验,再让学生通过“每袋大米10千克,10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来想象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然后许老师利用课件播放一些学生常见的图片、视频,让他们充分感知1吨有多重。在后面的实际应用环节中,学生能充分运用已有的感知、表象及体验准确地估算和计算,丰富了他们对吨的感知和认识,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无法直接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合适的平台,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思考中获得类似于身临其境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个体间客观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的数学现实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建立在个体感知和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之上的,而学生个体之间感悟数学的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学生间的数学活动经验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考虑学生经历学习活动后积累了哪些数学活动经验。
吨的认识课件 篇二
关键词:高度重视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19-01
“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表述。开发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其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一轮课改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新一轮课改目标的必要条件。小学数学的课程资源包括很多:从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看,教学资源有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从资源的来源或表现形式看,教学资源有教材、教具、网络、媒体、图书馆等。无论怎样划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是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关键角色;不管怎样开发、怎样利用教学资源,作为教师都要切记学生是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身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利用。可以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台阶。合理引导学生踏着这个台阶,就有可能走向数学知识的巅峰。
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不可淡忘的教学资源
随着数学的学习,在学生身上都要形成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不要将其淡忘,要合理运用。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利用自身资源进行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然后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接下来让学生总结,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最后让学生举一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学生的感知冲突是可以塑造的心理资源
感知是一种心理反应,有“感”才能“知”。但我们也要把学生的感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看待,要合理运用这种资源。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感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感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感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学生的成绩差异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吨的认识课件 篇三
课堂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想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互动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解题算法。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教学内容,进而达到与学生们的课堂互动。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互动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互动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互动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里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2/3,还剩多少吨?
2.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2/3,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2/3,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5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2/5 ,共运走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吨的认识课件 篇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多媒体运用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查漏补缺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小学生对一学期数学知识点的一个系统的整理,也是对一学期数学知识的一个重构过程。多媒体教学在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大容量,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推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复习兴趣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再学习,因为学习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很难再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复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导入复习课。多媒体以生动、逼真的画面营造趣味情境,有助于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复习目标,掌握复习重难点,强化数学应用能力。以最佳的心态投入整理和复习教学中去,从而有趣地揭示课题。
例如,在复习“千米和吨”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运用多媒体出示动物信息:①鸵鸟一步可迈出 8米。②一头蓝鲸的重量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它的一条舌头约重3吨。
老师问:“你还看到了什么?”突出“米”“千米”“吨”的认识。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些计量单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系统复习这部分数学知识。”教师写在word文档中演示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进率。运用课件出示练习:一座立交桥限重15吨,限速50千米/小时,你愿意当小交警么?①王师傅大货车装载6吨大米和6000千克面粉。②李师傅的车限载4吨,车上装载10头牛,每头牛约重500千克。③黄师傅每分钟行驶1000米,车上装载了7吨苹果。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小交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媒体设计,增加复习容量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和动漫等于一身,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复习设计,能够把抽象的数学复习内容具体化,直观地演示知识的变化和形成过程,达到复习效果最优化。
例如,在复习《百分数应用》时,教师可以运用flas把求常见的百分率如:达标率、及格率、成活率、发芽率和出勤率等设计成练习题,然后归纳总结:a率=a的数量÷总量×100%;再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设计成识图题、判断题、选择题,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了百分之几、减少了百分之几或节约了百分之几来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从复习内容上着重设计百分数知识的隐含内容、概念的模糊内容,知识的引申内容,增加复习课堂知识的容量,让学生学中练、练中学、练中评、评中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运用媒体演示,插上想象翅膀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主要解决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有效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梳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小学数学复习课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运用交互式的多媒体演示情境,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轻松、愉悦,让学生在做习题时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觉得数学复习课是一件在玩中学的有趣的事。鼓励求异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放飞思想、张扬个性。
例如,永兴希望小学的操场长80米,宽65米,为了满足小学生活动的需要,操场的长增加60米,宽增加3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解法:60×30=1800(平方米)。教师讲解不清楚,学生理解也不透彻。如果教师按题意在屏幕演示出长80米,宽65米的长方形,再延伸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形操场,再把扩大的部分面积涂上红色。学生从图上很快地知道长60米、宽30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然后让学生看图进行思考:增加的面积该怎样求呢?在演示图形的帮助下,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多媒体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广泛,多媒体为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使学生保持复习的兴趣,化枯燥为兴奋,及时查漏补缺,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存明。小学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小学数学),2014(06).
吨的认识课件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境教学”成为课改专家与一线教师谈论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在下校听课中,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不少教师有着较为主动、自觉的情境创设意识,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开展教学。但是,我们也常看到下面的情形:
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教师请一中等个子的同学上来,告诉同学们:如果这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大家想象一下,要几个同学的体重才有100千克?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要几个这样的同学,他们的体重才可能有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呢……
我们不可否认,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在情境中融入想象,也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可我们仔细分析这位教师的情境:虽然请一个同学上来,可调动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几个同学的体重100千克”,学生可能更多的是依靠计算、而不是想象而得出了结论的。“要几个这样的同学,他们的体重才可能有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呢”,在这里,学生除了计算之外,还是计算。过“虚”的情境,让学生无法体验学习的魅力。
例二:听了太多的教师教学《认识分数》一课,通常都是类似这样地创设情境:张三和李四要去玩了,他们有4个苹果、2瓶水和1个西瓜,怎么分呢?学生一下子就说开了:4个苹果,每人分2个;2瓶水,每人分一瓶;1个西瓜呢,每人分一半。教师马上接着说:“这里的一半说得好,是不是这样的分法呢?”边说边用课件一点,一个西瓜一分为二,二分之一就这样出来了。接着,在通过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认识与训练,最终草草收课。
有时,我们觉得不能对一线教师要求太多。可对于一节课的关键:对于刚刚要学习的重中之重的分数——1/2,就通过学生的一句话就“引”出来了,这样的情境是不是太“浅”了点?
以上所列的情境之“多”、“虚”、 “浅”,虽无法概括出目前所有情境教学之误区,但我们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通过实例及改进,共同探讨如何让情境教学走向深刻。
二、对策——情境教学可以走向深刻
情境教学如何走出“虚浮”、走向深刻?我们的对策是:
(一)情境体验适当拓展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凭借生活,引导学生立体感悟,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去感受,去探索,在情境中体验知识,在情境中领悟知识,在拓展与延伸中培育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发展。例如《吨的认识》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的:
1. 背一背:一个同学体重25千克,互相背一背,有什么感觉?2个同学,背得怎样?3个同学呢?
学生发现,即使是班级的大力士,也只能背两个学生,三个学生就背不动了。
这时,教师让学生算一算:这样的两个学生多重?假设每一个学生的体重大约都是25千克,请4个同学到台上来,让学生想想:这样的4个学生有多重?(学生齐答:100千克)
2. 算一算:教师分别请4个同学、4个同学上来,让学生说说共有多重?当上来40个同学时,学生说出是1000千克时,教师不再让其他同学上来了,告诉大家牢记:我们班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000千克。
3. 想一想:老师的体重约50千克,多少个老师的体重约重 1000千克?
这时,教师才指出,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的1000千克,或我们20个老师的体重的1000千克,还可以用另一个重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一“吨” !
在这里,教师从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学生这一情境体验出发,在不断增加的4个学生、4个学生并求体重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理解从100千克、200千克直至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的形成过程。这一学习过程,是“吨”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是学生情境体验的拓展与延伸过程,更是学生主体感悟、全面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情境文化适时展现
洋洋洒洒的数学史,其实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化史。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学生敬仰的古典名著,厚重的文化历史,都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情境。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课末教学片断:
教师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娓娓向学生道出与分数相关的历史文献知识:“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就是用分数表达的: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秦始皇时代(距今约两千多年)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说明:分数在我国很早就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了!我国的《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这里,教师将《左传》、《九章算术》以及阿拉伯人的发现融为一体,娓娓向学生道出与分数相关的、我们历史所独有的文献知识,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会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这样的教学,以童话情境为头,以文化情境为尾,课虽结束,余韵犹存。
吨的认识课件 篇六
1吨有多重---认识吨(第2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体验意识,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多媒体
ppt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1、复习。
1千克=(
)克
7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
)克=4千克
8000g
=(
)kg
6kg=(
)g
2、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出示课件)
1个苹果的质量50(克);1个大西瓜3(千克)。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1千克=1000克)
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为单位呢?(吨)
2.
揭示课题:(板书:1吨有多重)
第二环节
1、初步感知“吨”
师:“吨”非常想和同学们交朋友,那我们就听听“吨”的自我介绍,好不好?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2、阅读p47第一部分,小组内说一说1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第三环节
1、理解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这个正方体盒子装满水,水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请大家看屏幕说出这些水的重量是多少?(出示课件)
这样一排是10千克,一起在心里数有这样的几排?水的重量是多少?(十排共100千克)100千克,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是100)一层是100千克,两层呢?我们一起来说出水的总重量好吗?(1000千克)
2、间接感受体验“1吨”
(1)推算多少袋盐就是1吨。
(2)感受身边同学的体重,推算,多少个同学大约有1吨。
3、说一说:一箱苹果质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100千克,一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
)箱苹果质量是1吨。
(
)副哑铃的质量是1吨。
(
)袋大米的质量是1吨。
(
)头牛的质量是1吨。
师小结:1000千克我们可以用1吨来表示。吨与千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板书1吨=1000千克)吨用字母t表示,上面的等式就可以写成1t=1000kg。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第五环节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
一辆大卡车装煤10(
)
(2)
一个苹果约重100(
)
(3)
(3)三年级的学生淘气体重约是35(
)
(4)一座大桥的承重量约是40(
)
2、在里填上“>”<”或“=”。
4000千克20吨
5吨5000千克
200吨200千克
3吨3010千克
920克1千克
1000克10千克
3、5吨=(
)千克
9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
)吨=4000克
4000千克+2吨=(
)吨
200千克-3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2500千克+500千克=(
)吨
4、三只小动物各有多少千克?
大象 小狗=895千克
大象 牛=1310千克
牛 小狗=445千克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认识吨
1吨=1000千克
1t=
吨的认识课件 篇七
一、在比较中明了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写的。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认识了新知后,被旧知干扰。如:学生在认识“倍数”时就会被以前学的“倍”干扰;学了“比例尺”就会被以前学的量长短的“米尺”干扰;学了“比例”可能被“比”干扰;“整除”被“除尽”干扰等。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转换情景或抛出话题,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对易混、易发生干扰的知识进行比较。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时,当学生认识了比例尺后,我问:“你对‘比例尺’是怎样理解的?”有一学生拿着一把米尺问:“与这个有关吗?”我并不认为这是节外生枝或怪罪他没听讲,而是顺势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呢?比例尺与它有联系和区别吗?”短短几句话,激活了学生思维。课堂上出现了“米尺是用来量长短的,而比例尺不是。”这轻轻的声音如此悦耳。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比例尺”与“米尺”的区别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联系?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实质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而且每幅图的比例尺不一定相同;而米尺用来量长短,1米就是1米,既不会变长也不会变短,也就是同样的单位长度不变。比例尺和米尺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从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用途来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方法和过程深深地留在了他们的心里,解决问题的愉悦一览无余地写在了他们的脸上。又如;我在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整除”的有关概念时,有学生提出:“整除”和“除尽”是同一意思。这显然是只抓住了二者的共同属性,而不知其区别所在。“你们有意见吗?”这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说“有!”他一下又说不清楚。我让学生们马上计算:0.3÷0.4和300÷4这两个算式,然后进行比较。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计算,在交流中理直气壮:0.3÷0.4=0.75是除尽,300÷4=75既是除尽又表示300能被4整除。比较得出除尽的商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而整除的结果必须是整数,并且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也要是整数。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余数为0.它们的关系是:整除属于除尽,除尽包含整除。虽然学生们说得没有这样顺溜,但探索比较的过程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历程,为他们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用经验。并将所学知识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在对比下清晰
对于教学,构建主义者特别注意学生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要求教师利用和设计一些真实性的学习任务来让学生进行真实性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学生对新旧知识、易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系列的对比、强化训练。例如,学生学了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后,要与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对比练习。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1)工地上计划用钢材275吨,已经用了,还剩多少吨?
(2)工地上计划用钢材275吨,实际比计划多用,实际用了多少吨?
(3)工地上计划用钢材275吨,已经用了吨,还剩多少吨?
(4)工地上计划用钢材275吨,实际比计划多用吨,实际用了多少吨?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吨的认识课件》,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