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ag旗舰 > 教师教学 > 教学反思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特级教师反思录-尊龙凯时ag旗舰

发布时间

  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从“教学”转向“助学”;课堂要从“育分”转向“育人”

  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从“教学”转向“助学”;课堂要从“育分”转向“育人”。素养导向的课堂最终要回归助力学生学习、助推学生成长的本质属性。一起来看特级教师李玉玺老师的分享——

  李玉玺,现为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名师。

  2018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教学专著3部,在《语文建设》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

  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导师曾叮嘱我,胜任课堂教学工作,是当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带着这样的嘱托,我在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深耕,从校级优质课开始,拿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之后登上省级优质课评选的舞台。我也曾为这些成绩的取得而沾沾自喜过。2012年因为工作需要,我调动到一所新的学校,负责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从课程的视野和高度重新审视当初的优质课,我有了新的思考:一节优质课究竟能带给学生什么,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课堂是点,课程是面。没有课程视角的课堂教学处于孤立状态,课时与课时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久而久之便形成“课时主义”。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则要具有课程意识,要从学科知识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实现从课堂到课程的转变。

  比如教学《慈母情深》这篇经典课文,它所承载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这篇课文通过对母亲工作厂房的场景、母亲工作时的情景和向母亲要钱的情景的描写,刻画了母亲工作环境差、工作劳苦,但是挤出养家糊口的钱来供作者读书的细节,一位慈母形象从文字之中立了起来。对三处场景的描写,作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放大细节,传递情感,学生学习后心中留下了慈母的形象。

  如果学习不再向前推进一步,不再给学生进一步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仅限于理解内容而已。为了进一步将学习推向更深层次,就需要从课程重构的高度审视教学。在教学中,我以“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与细节,深切体会母爱的伟大”为主题重新建构学习内容,以《慈母情深》为基础学习文本,以《花边饺子里的爱》一文为拓展学习文本,在完成基础学习文本之后,进一步强化对场景和细节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行迁移学习和拓展。

  在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展开对比,进一步体会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两篇文章一学一练,相互补充,组合达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建构起促进学习发生的微课程,达到了运用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和学科育人的教学效果。

  回忆课堂教学走过的漫长路程,我和广大教师一样,曾花费过巨大的精力来研究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无不一一深思熟虑,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用时都经过精确计算,甚至课堂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一字不差地提前设计好。

  所有的这些备课工作,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心中所谓“好课”的模样。当走过这样一段误区后,我突然醒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为什么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只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而忽略学生学习本源性问题;教师只追求课堂教过了,却忽略了学生是否学会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何谈效率,何谈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于是,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把“教学”改变为“助学”,让教学为“学”而教。

  2021年4月,我执教了一节省级古诗精读公开课,选定的古诗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备课伊始,我就在思考这首古诗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在哪里。我翻阅过许多资料,大部分是从律诗的结构以及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情来体会人物内心。这似乎没有错,但这都是从教的角度进行设计,不是学生学习之需。我又看过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尽管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大多还是把这首古诗作为展示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的载体,显然也不是我想寻觅的答案。

  于是,我反复思考,设计相关学习问题进行调研。后来发现,学生根本走不进诗人内心,难以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那么就无法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了。由于学生不知道安史之乱对民众造成的巨大灾难、给杜甫等人造成的巨大痛苦,就无法感受到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喜极而泣的情感。

  于是,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补充社会背景资料等助学资料。

  √引导学生学习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杜甫所写的《彭衙行》,从“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的诗句中感受杜甫一家的颠沛流离之苦;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诗句中体会杜甫生活的艰辛之苦;

  √从《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诗句中感受杜甫的亲人离别之苦;

  √  从《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诗句中感受百姓之苦;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走进所学古诗,在感受到诗人经历如此种种的苦难之后,突然听到期盼八年胜利的消息传来之后,诗人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兴奋呢?诗人那种难以表达的喜极而泣的心情,学生自然得以理解,“喜欲狂”的情感体验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那节课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朗读声至今依然回荡在我耳边。

  这一节课,不仅带给我关于“助学”的深度思考,也让我找准了课堂中教师的位置。教师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助力者,由此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教师要从“教学”向“助学”转变。历经十年的研究,资料助学成为我研发的助学课堂策略之一,表格助学、导图助学、图示助学等助学策略都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支架。课堂上学生借助支架让学习发生了,学习过程达到了可视化,这不就是最理想的课堂吗?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一篇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

  《跳水》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孩子跳水,使孩子脱离危险。

  本文故事情节安排十分巧妙,文章具体细致地描写了猴子的放肆,把猴子戏弄孩子的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尽管对水手着墨不多,但是将其“笑声”插入其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故事把关键人物船长安排在孩子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出场,简洁的语言体现了船长的处事果断。以上所有,也是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本篇故事的重点所在。

  然而,课堂教学按照预期的教学设计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之后,一个男生突然向我发问:“老师,这艘帆船上为什么有只猴子?”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引起了轩然。这是课堂意外,更是课堂难得的真实生成。尽管出乎我的意料,我也一时无法作出回答,但这个学生的问题让我倍感兴奋。问题一出,其他学生便开始猜测:是为了解除水手们的航海寂寞吧;是不是所到之处人家送的礼物……不同的答案千奇百怪。

  综合考虑,我觉得学生们的答案似乎都不是太合理,也没有依据。但我想,答案一定会来自文本,这也是引导学生进入高阶思维的良好契机。于是,我迅速和下一节课的教师调了课,唯恐思维的火花中断熄灭。既然问题来源于课文,既然问题是关于猴子的,那就要回到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寻找答案。我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所有描写猴子的句子找到读一读,看看有何发现。

  学生找到了有关描写猴子的句子,仔细阅读后大家共同的发现就是猴子非常聪明,非常通人性,是故意戏弄孩子。问题似乎还没有答案。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看看猴子在戏弄孩子的时候,依次到了哪里。学生们发现猴子先爬上桅杆、坐在一根横木上、抓着桅杆又往上爬、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上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学生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恍然大悟:猴子太聪明了,它所到的这些地方,人根本不可能到达。所以猴子估计孩子根本够不到帽子,也逮不到它。

  与此同时,学生们突然明白,这是一艘帆船,无论是横木顶端还是桅杆顶端,都需要挂船帆、系绳索。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这只猴子它能爬桅杆,又很聪明,并且从逃窜的路线上看它是那么的轻车熟路。挂帆、挂绳索,船员不能到达的地方,那肯定是它的功劳,它必定是帆船上重要的一员。至此,帆船上为什么有一只猴子的问题迎刃而解。

  帆船上为什么有一只猴子?看似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却能引导学生利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像学科专家一样回归问题的实质进行思考。我认为这正是培育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一次课堂的意外,带给了我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深度思考,课堂既要“重学”更要“育能”,这才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的应然转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9 14258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