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案例集锦】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重构-尊龙凯时ag旗舰
原标题:【融合教育案例集锦】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重构 融合教育既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新时代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
原标题:【融合教育案例集锦】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重构
融合教育既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新时代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2年)》明确指出“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是南京历史上“老八所”名校之一。建校80多年来,学校矢志不渝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努力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落实特殊教育主体责任,从2013年开始,作为第一批南京市公办学校摇号入学试点名校,接纳了更多的特需儿童。学校以贯彻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抓手,抓住南京市开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契机,系统谋划、科学推进。学校于2017年成功申报“南京市随班就读实验校”,2019年成功申报“南京市融合教育示范校”,2022年成功申报“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项目,特需儿童在学校“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学校举全校之力建设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充分彰显了历史名校在推动新时代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一是压紧压实融合教育主体责任。校长挂帅,将融合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的关键领域,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方式,形成系统合力。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总体谋划,拟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规划,定期主持召开融合教育推进会,提出“健全制度、融入教学、强化保障、打造特色、巩固质量”的发展思路。分管校长既是融合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也是一线资源教师,带领团队努力实现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的相辅相成。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的主任是所在部门融合教育第一责任人,明晰部门融合教育职责。资源教师配备做到学段、年段全覆盖,实现全校联动。与此同时,加强考核激励,提高奖励标准,制订资源教师年终考核方案,包含过程性材料考核、实操性展示考核等方面。在职称评聘体系中,单独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将接受特殊教育培训,实施或管理特需学生个别化教育的经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中层干部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对班上有特需学生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系数奖励,充分发挥相关管理者及教师在融合教育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二是完善“一站式”服务。首先,开展规范评估。学校参考《江苏省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参考手册》对特需学生进行筛查、评估,突出自愿性,注重发展性评价,保障家长或监护人在各环节中的权益,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对特征明显但不愿进行评估的学生,保障其获取融合教育资源的权利。对特需学生进行的绘人测试、韦氏智力测试、发展性评估等都会形成独立的评估报告。其次,进行合理安置。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每班安置的特需学生不超过2人。学校为每位特需学生建立完整的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受教育情况、整体发展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并注意保护学生及其家庭的隐私权。在学生小学毕业时,把档案转交给相应的中学,做到无缝转衔。
三是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清单。特需学生家长拿到的特殊教育服务清单内容清晰明确,包含个性化成长档案,学习准备“三优先”,个别辅导“三落实”,课堂教学“四兼顾”,班级课程和抽离课程相结合(包括学业补偿课程、康复训练课程、心理疗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学校在玄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及有关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建立评量表客观记录、专业力量研判分析、家校合作研拟计划、动态开展教学评估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为特需学生量身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由集体(含家长或监护人)审议通过并签字同意。学校鼓励更多教育骨干参与特需学生的筛查、评估与安置工作,指导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推动清单服务项目化、精细化、个别化落实。
一是强化功能迭代,升级校园环境装备。根据《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学校从不同障碍类别、学段和发展能力的特需学生教育康复需求出发,精心创设无障碍环境。如对校园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确保各专业教室、图书馆、食堂、厕所等学生经常去的场所有专设斜坡、雨棚。为了更好地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学校把资源教室设在远离主教学区的和乐楼一楼,方便学生在这里学习多门课程。学校为听障儿童配备了“云塔”设备,为智障儿童设计了符合他们智力发展的教学和评价体系,为所有特需学生开设了阳光训练营。现代化的专业设备,舒适温馨的环境,这些都为特需学生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接受补偿性、发展性的个别化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是坚持无差别入学,促进普特双赢。学校秉承“致和”校训,倡导“和谐·卓越”校风,不仅关注特需学生,对特需学生价值充分认可,同时强调关注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学校文化与融合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对待特需学生,学校坚持无差别入学,做到“五个一律”,即一律均衡编班、一律共同学习、一律平等要求、一律配备学习资源、一律参与教学评价,并为特需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使其有充分的学习参与机会。同时,学校组织开展“生生互助”“小组互助”“社团互助”等普特学生帮扶活动,在班级、年级中组建“畅畅笑笑手拉手,团结互助好伙伴”朋友圈,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结对帮扶,建立普特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让特需学生在课间游戏、生活、学习中感受到被接纳和被尊重,让普通学生在帮扶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普特双赢。
三是依靠技术赋能,提升特需学生服务水平。学校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网络管理平台、特需学生成长发展平台,实现融合教育工作的便捷与智能。特需学生的教育评估结果、个别化教育计划、综合素质报告等信息数据均在平台上统一管理,做到及时上报、随时更新,以便教师准确掌握并跟踪,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学校资源教师和学科教师、班主任还定期上传融合教育教学的优秀案例,让优质融合教育资源全校共享。
一是加强融合教育课程的创生与开发。以普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增值评价”理念为指引,结合普通校本课程、特需学生兴趣潜能等,开发特色适性课程,包括补偿发展抽离课程、学科特色课程、综合社团课程、劳动技能课程等,并通过缤纷校园活动为特需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有效促进特需学生充分发展、全面发展。
二是调适集体课程教学。特需学生所在班级的每位任课教师在备课教案中对教学调适加以描述和说明,做到学科课程调整实施“有备而来”。在实践中,教师不断优化个别化教育计划,做到“集体课程、分层课程、抽离课程”相结合,突出教康结合,由集体(含家长或监护人)审议通过,确保课程高质量实施。
三是打造“评估—学习—评价”螺旋式教学样态。学校以“评估—学习—评价”三层螺旋式评价方式对特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质量进行个别化评价,形成特需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并给每一个特需学生制作一本“小红书”成长记录册,不仅记录其成绩,也记录其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社会志愿服务、各级各类比赛以及成长中的感人故事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另有“艺体卡证明你进步”,将特需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优势技能作为评价内容,进一步培养其兴趣与爱好。
一是引导家长履行融合教育主体责任。学校不仅“一对一”帮扶学生,更“一对一”帮扶家庭,密切与特需学生家长沟通,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一方面开通特需学生家长热线,定期通报特需儿童发展情况,研商教育方式,调查处理突发事件;另一方面综合运用qq、微信等沟通软件,加强对特需学生家长的教育指导。二是发动义工参与志愿服务。学校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成员及普通家长作用,协助做好特需学生“一对一”辅导工作。每年评选融合教育优秀家长义工,激励更多家长参与融合教育。三是主动开展跨领域多专业合作。学校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社区等社会机构和团体进行深度合作,建立良好工作机制,为特需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康复支持。四是推进集团校融通共享。学校定期组织开展融合教育集体教研,以赛促研,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加强校际交流,促进管理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教研互动、质量共进。
十年来,学校融合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从特需学生的申报到融合教育课程、活动等的实施与开展,家长充分信任学校、积极参与活动,形成家校共育新格局。学校融合教育的发展在区域内获得一致好评,老师撰写的案例获得省首届“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和“特殊教育立德树人成功育人案例”大奖。曹海永校长说:“新时代师爱与师能到底是什么?首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真正地爱每一个孩子,接纳和培育好每一个特需儿童,这是对师爱与师能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考验。”从“这一个”到“每一个”,是融合教育让我们不断思考、改变、创新、成长,是融合教育撬动了普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未来,我们将继续“服务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以特促普、特普双赢。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23年2月(总第450期),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原标题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重构——以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例》。